10月18日至19日,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2025年年会在杭州召开。会议由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主办,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承办,主题为“民法典颁布五周年:回顾与展望”。来自全国民法学界与法律实务界4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全面贯彻实施《民法典》的基本问题等七大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我院教师申建平、孙毅、李憣、乔剑峰参加了本届民法年会。

申建平教授在年会第三分会场《民法典》物权编实施问题研讨会第二单元,作了关于“城乡融合视域下土地经营权登记制度研究”的主题报告。申教授指出,尽管农地流转是激活农村资源、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核心环节,但长期以来,该领域所沿用的“登记对抗”模式,不仅与《民法典》物权编所构建的严谨物权理论体系存在内在张力,更与全国各地广泛探索并推进的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等具体实践产生了显著的现实冲突。这一深层次的制度性障碍,已成为制约农地资源高效、规范流转的瓶颈,亟待从立法层面予以突破。值得关注的是,正在制定进程中的《不动产登记法》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立法契机,应充分利用此次立法机会,确定土地经营权的“登记生效主义”模式。

孙毅教授主持了年会第一分会场第三单元研讨,该单元主题为“全面贯彻实施《民法典》的基本问题”。本单元聚焦于多项前沿议题,主要包括:中国自主民法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方法论创新、《民法典》中习惯作为法源的司法适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公民主体资格认定、《民法典》对环境法法典化的奠基作用、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规范体系,以及绿色原则的司法适用与完善路径。研讨旨在系统梳理相关议题的理论脉络,并探寻其可行的实践方案。

李憣副教授在年会第一分会场担任与谈人,参与“全面贯彻实施《民法典》的基本问题”研讨会第三单元的讨论。本单元研讨聚焦于多项前沿议题,主要包括:中国自主民法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方法论创新、《民法典》习惯法源的司法适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公民主体资格问题、环境法法典化的价值基石与制度先导、弱势群体权益保护规范群的理论基础,以及绿色原则的司法适用困境与完善路径。与会专家旨在厘清上述议题的理论脉络,并深入探讨其核心主张的实践路径与制度走向。

乔剑峰老师在年会第三分会场《民法典》物权编实施问题研讨会第三单元,作了关于“土地经营权担保融资的争点与回应”主题报告。汇报指出,土地经营权担保融资是激活土地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制度创新。其核心在于明确土地经营权的物权属性,并依法将其纳入担保客体范围,这既符合物权制度的法律逻辑,也响应了盘活农村资产的现实需求。为充分体现其财产权属性,原则上不宜将集体经济组织“同意”或“备案”作为设立抵押权的强制性前置条件。在法律实施层面,必须明确遵循登记生效原则,依托统一数字化登记平台,以构建权属清晰、公示公信的担保物权秩序。在权利实现方面,应探索创新实现方式,可依法引入以“经营收益”受偿等多元化路径,增强制度灵活性。整个改革进程应坚持依法推进、稳慎有序,在充分释放农地市场活力的同时,切实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与农村社会稳定,最终实现“还权于民、赋能于民”的改革目标。

本次年会系统梳理了《民法典》颁布五载以来的解释成果与司法实践经验,对司法实践中涌现的诸多疑难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为持续、精准地推进《民法典》及其配套司法解释的贯彻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将继续聚焦《民法典》实施过程中的现实关切、基础理论与重大命题,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为中国民法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