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第五届“小包公杯”大学生法律实证分析征文比赛(全国赛)、小包公法律大模型与《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法治均等化与可及化研究》新书联合发布会暨人工智能+法学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在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我院《北方法学》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董玉庭,刑法教研室主任、《北方法学》学科编辑、副教授陈晨应邀参加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汇聚了全国近百名专家学者,涵盖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近40家国内知名高校,《中国法学》《清华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法学》《北方法学》《南大法学》等知名学术期刊编辑,以及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近40家主流媒体,共同见证并探讨人工智能驱动下法治变革的新图景。
开幕式上,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会长、教授姜伟,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恒胤,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分别致辞。与会领导嘉宾为“小包公杯”比赛获奖代表和优秀组织单位颁发证书。随后举行小包公法律大模型与《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法治均等化与可及化研究》新书联合发布会以及产学研用一体化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标志着法律AI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一步。
《北方法学》主编、我院董玉庭教授受邀担任“中国法治实践与发展青年论坛”环节点评专家。董玉庭教授强调,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法学研究不应局限于理论推演或简单的价值判断,而应高度重视法律实证分析研究视角。法律人工智能为大规模法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提供了全新可能,其应用必须服务于法治实践中的真问题、新问题、难问题,通过科学严谨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与因果关系,从而优化法治资源配置,切实提升法治效能。董教授的观点触及法学研究范式转型的核心,引起了与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深入讨论。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在数字法学、刑事司法、区域法治等领域拥有深厚积淀。董玉庭教授、陈晨副教授此次在全国性学术前沿活动的深度参与与观点贡献,有力彰显了我院学者的学术影响力。学院将依托国家级、省级重点研究基地以及《北方法学》的学术资源与传播优势,加速推动现有法律AI研究成果的理论与实践应用,持续培养能适应智能时代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在科技赋能法治发展的时代命题中,贡献独具黑大特色与实践价值的解决方案。